【數據中心】廣告越準我越怕?科技巨頭隱私新政下的台灣網民調查出爐,數位廣告未來往哪走? 2021.04.20

台灣網民間流傳著「手機會偷聽你說話!」的都市傳說,在ptt、Dcard等平台皆可以看到網友分享才跟朋友聊完天,隨後就被臉書、IG推播廣告的經驗,不免覺得隱私權遭受侵犯。

不過,隨著蘋果ios14的更新限制應用程式獲取用戶的廣告識別碼(IDFA)以及Google宣布未來第三方數據追蹤的Cookie將退場,科技巨頭的新隱私政策陸續發布後,關鍵議題研究中心與艾迪英特Ad2iction在2021年3月調查了台灣網民對於隱私權的認知與行動(參照下圖),高達八成的台灣網民知道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網路瀏覽器是有隱私權的相關設定,而實際會主動去調整的人也有六成,可見保障自我網路隱私的意識已十分普遍。

隱私權調查

使用數據前,先建立「信任」關係

如果你是企業、品牌主,數位廣告的迷人之處就是越精準「打中」潛在客群,廣告費用就越花在刀口上,透過使用者的數位足跡發現其興趣偏好,再提供合適的廣告訊息,看似立意良善,矛盾之處卻是越準的廣告台灣網民越怕,其癥結點在於「使用者不曉得自己的網路資料為何被洩漏?是否經過同意而被使用?是否被拿去做其他用途?」隱私權爭議的話題自然就炒上檯面。

再進一步詢問台灣網民,廣告商透過「網頁瀏覽紀錄」來優化廣告訊息的支持度(參照下圖),整體平均有45.7%的不支持率。將調查者資訊接受程度等綜合條件分群後進一步發現,「意見菁英」、「宣傳者」的不支持率只有三成,「跟隨者」、「慢半拍」則高達五成,表示沒意見的人佔了四成。從這項調查可以推測,告知使用者其網路足跡是如何被合理的使用,建立「可信任」的關係是廣告主及品牌企業未來的機會,也是隱私權和廣告之爭的平衡點。 

網頁瀏覽紀錄與廣告優化調查

「這些我有興趣!」調查數位廣告機會點

換個角度來看,廣告需求也並非品牌企業的一廂情願,如果商品或服務符合消費需要,那麼也是台灣網民有興趣的內容!調查什麼樣的原因會對手機上的廣告產生興趣?上榜的前五名如下圖所示,「剛好符合需求」和「優惠訊息」皆超過五成。

數位時代的消費者在購物前「爬文」已成趨勢,針對帶有強烈目的主動搜尋到網站的使用者給予與內文相符的廣告,例如在討論3C選購教學的文章,推播相關產品的廣告,這樣的廣告投遞方式既不侵犯數位隱私也無竊聽之嫌,是利用語意分析,結合AI機器人分析內容文章關鍵字,即時回饋使用者當下所需求的產品或服務。

手機廣告興趣調查

另外,廣告出現在哪些網路平台或APP意外受到消費者重視,甚至比畫面吸睛和代言人、網紅的影響力還要突出。2020正值Covid 19爆發,新聞媒體版面充斥著疫情的負面消息,導致許多廣告主為顧及品牌安全,避免自家商品與疫情產生連結,便積極排除廣告在新聞版面的曝光,隨即美國互動廣告協會(IAB)發佈了一項研究說明新聞媒體平台的「信任紅利」來破除這項迷思,證實人們基於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即便出現疫情或令人不安的負面資訊,也連帶願意相信在新聞平台上所出現的廣告,其信任程度甚至更勝社群媒體。

標籤: #市調分析   #消費者輪廓   #隱私權